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腹痛消化不良 >> 消化不良表现 >> 正文 >> 正文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第

来源:腹痛消化不良 时间:2021-8-18
北京皮肤病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03/8810613.html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中医认为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其病因病机为:

  1.误下伤中,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总之,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西医认为本病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

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NUD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冯英明等对11例NUD进行胃内各部位(球部、幽门、胃窦、胃体、胃底、贲门)基础压力和总压力测定,与10名正常人比较,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并有胃蠕动功能紊乱,可能是上腹饱胀隐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它与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有人认为HP感染与腹胀、嗳气有关。该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与CO2有关。

  4.情绪、心理因素有的患者有不安、神经质、抑郁、生理性感觉过敏等,用安慰剂有效。

  5.NSAIDS等药物的应用,可能损伤胃粘膜。

  

  

  [邪热内结]心下痞满,胸膈满闷,按之软而不痛,烦燥口渴,大便或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此属邪热内结,胃气阻滞,失于和降。

  [治则]治宜清热消痞

  [方药]代表方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胸闷加瓜蒌,恶心呕吐加竹茹,口渴加花粉。

  [饮食积滞]胸脘满闷,纳呆,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或吐出宿食,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此属食积不化,胃气失于和降。

  [治则]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枳实、连翘)。

  [方药]代表方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枳实、连翘)。

  [痰湿内阻]胸脘满闷,恶心欲吐,痰多,咯出不爽,头目眩晕,身重倦怠,舌淡,苔浊腻,脉滑。此属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浊气上逆。

  [治则]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药]代表方平胃二陈汤(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气逆噫气不除加旋复花,胸膈满闷加瓜蒌、薤白,痰黄,口干加黄芩。

  [肝郁气滞]胸脘痞满,两胁作胀,或时叹息,心烦易怒,嗳气频作,舌淡,苔薄白,脉弦。此属情志失和,肝气郁结。

  [治则]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

  [方药]代表方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加味,气郁甚加木香、枳壳,痰多加陈皮、半夏。

  [脾胃虚弱]心下痞满,腹胀,喜热、喜按,倦怠无力,大便溏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此属脾虚不运,气机升降失常。

  [治则]治宜健脾理气

  [方药]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内金、枳壳)。若脾阳虚,加干姜,温运中焦,振奋脾阳。命火不足加附子、肉桂,脾肾同治。若脾虚而又水热互结、虚实相兼者,可用仲景泻心汤意,既调补脾胃,又辛开苦降,和中消痞。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干姜、党参、炙甘草、大枣。

  

  

  (1)香砂六君子丸(《中国基本中成药》):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治脾虚气滞,胃部胀痛。

  (2)枳木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化食,行气消痞,治脾虚气滞食积,胃胀胃痛。

  (3)平胃散(《实用中成药手册》):燥湿运脾,宽胸消胀,治湿浊中阻,胸满腹胀。

  (4)香砂养胃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祛湿,和胃畅中,消胀除满。

  (5)加味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消食导滞,利湿和胃。

  (6)越鞠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解郁舒气,和胃消食。

  (7)左金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泻肝清胃,治肝胃热郁,泛酸灼热。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中药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guoxiu.net/xhblbx/7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