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郭文香王梦露
图丨新生儿热点论坛
今天给大家分享3例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的病例。
病例报告
病例1
主诉:28+6周早产,生后反应欠佳,呻吟37分钟。
现病史:患儿系第3胎第2产,其母妊娠合并糖尿病,早产临产于我院产科顺产娩出,羊水清亮,量约ml,胎盘、脐带未见异常,出生体重g,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8分。
体格检查:无特殊。
辅助检查:入院后末梢血糖3.7mmol/L,CRP0.5mg/L胸片示:右肺野透亮度稍减低。给予CPAP辅助呼吸,猪肺磷脂注射液mg气管内注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患儿呼吸困难症状较前明显好转,继续给予CPAP辅助呼吸治疗。生后第2天,化验结果回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0.5×/L,中性粒细胞:0.,淋巴细胞:0.,CRP0.5mg/L。生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升高至50.10×/L,中性粒细胞:0.,CRP0.5mg/L,但精神及反应可。生后第4天,白细胞计数达55.61×/L,中性粒细胞:0.,白细胞人工分类示:镜下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幼稚细胞5%,CRP0.5mg/L。患儿生后即出现血白细胞偏高,高度怀疑宫内或产时感染,更改为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并给予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尿常规未见异常,血培养阴性。生后第7天,复查白细胞降至33.55×/L,生后第11天,血白细胞计数降至17.5×/L,停用美罗改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继续抗感染治疗。生后第26天,血白细胞降至14.42×/L。患儿住院期间,反应及精神可,奶量耐受可,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出院诊断: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
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病例2
主诉:发现血常规异常5天。
现病史:患儿系第3胎第2产,胎龄33+5周,因胎膜早破10医院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g,羊水、脐带、胎盘情况及Apgar评分不详,生后第2天发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3.39×/L,生后第3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7.32×/L,中性粒细胞:0.24,淋巴细胞:0.,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为求进一步诊治转入我科。
体格检查:无特殊。
辅助检查:入院后测末梢血糖3.7mmol/L,CRP0.5mg/L,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抗感染治疗。生后第6天,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9.9×/L,中性粒细胞:0.,CRP0.5mg/L,生后第7天,白细胞计数:30.74×/L,中性粒细胞:0.72,幼稚细胞:0.02,可见核左移现象,更改为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生后第10天,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0.15×/L,生后14天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59×/L,中性粒细胞0.27。尿常规未见异常,脑脊液未见异常,病毒系列及TORCH-IgM均阴性。患儿住院期间,反应及精神可,奶量耐受可,查体未见异常。
出院诊断: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
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病例3
主诉:35+3周早产,生后呼吸困难3小时余。
现病史:患儿系第1胎第1产,因破水2医院顺产娩出,羊水清亮,胎盘、脐带未见异常,Apgar评分,1分钟7分,5分钟8分,10分钟9分。
入院查体:无特殊。
辅助检查: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9.23×/L,中性粒细胞:0.,淋巴细胞:0.,幼稚粒细胞5%,杆状核15%,分叶核60%,淋巴11%,单核9%,CRP1.50mg/L,患儿精神及反应可。生后第3天,白细胞计数达42.52×/L,中性粒细胞:0.,CRP2.3mg/L。患儿生后即出现血白细胞增高,高度怀疑宫内或产时感染,更改为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血培养阴性,病毒系列及TORCH化验均阴性。生后第5天,血白细胞40.43×/L,生后第9天,血白细胞计数降至15.97×/L,停用美罗培南,生后第12天,血白细胞降至12.33×/L。患儿住院期间,反应及精神可,奶量耐受可,查体未见异常。
出院诊断: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
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三例类白血病样反应住院期间白细胞计数趋势图
讨论
类白血病样反应(Leukemoidreaction,LR)是由非白血病原因诱导某些骨髓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的正常骨髓的极度增生反应。不同类型血细胞增多类白血病样反应发生机制不同,临床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其发病机制为:在急性炎性反应时,骨髓中分泌细胞因子增多,促进髓系祖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分化和增殖,导致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核左移和幼稚粒细胞被释放到外周血液。
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可由不同病因引起:
感染
原虫感染、螺旋体、细菌、真菌和立克次体等可引起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感染为最常见的病因,尤其是新生儿早发败血症,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示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可出现幼稚细胞。美国加州大学曾报道过1例29周早产儿,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达.7*/L,HSV-2IgM阳性,HSV-2免疫球蛋白可疑阳性,考虑为先天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类白血病样反应。机体在感染状态下白细胞功能较差,白细胞数目代偿性增高,若白细胞表面缺乏β-2整合素(白细胞黏合内皮细胞并移居到组织中所必须的一种糖蛋白),可能会干扰白细胞正常的聚集、趋化和吞噬功能,导致持续非化脓性感染,进而导致中性粒细胞进行性增高。
激素
产前母体应用倍他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促进胎儿肺脏成熟,刺激骨髓中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入血。Wirbelauer等对84例早产儿(其中45例产前接受倍他米松治疗,另39例未应用激素)的研究证实:倍他米松治疗组中早产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加。
与BPD密切相关
美国Hgiao等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表明,诊断为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的患儿,需要通气支持的时间明显延长,对氧需求的时间延长,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成正相关。BPD气管标本中可见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从而加重BPD。
染色体异常
患有唐氏综合征的患儿,类白血病样反应常表现为一过性骨髓增生症(Transientmyelodysplasia,TAM),其基因位于21pll区域,该类型更易在几年之后发展成为真正的白血病,这可能与GATA-1基因N-端激活结构突变有关。故对病因不明确的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一种必要的检查手段。
其他
此外,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也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坏死与过敏反应、血液病、接触毒物、代谢性疾病等。
治疗
新生儿类白血病样反应为自限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本身不需要治疗,去除原发病因后,可迅速恢复。但对于早产儿类白血病样反应仍需积极治疗,尤其考虑感染因素导致者,需尽早控制感染,避免感染加重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而引起多脏器功能损害。
参考文献
HoofienA,Yarden-BilavskiH,AshkenaziS,etal.Leukemoidreactioninthepediatricpopulation:etiologies,out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guoxiu.net/xhblzl/8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