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消化不良,该怎么吃?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即将告别盛夏,进入初秋时节。初秋虽是秋天,其气候特点相较于中秋深秋,仍然气温偏高,湿热比较厉害。而随着时间推移,初秋更易白天热晚上凉,昼夜温差变大,且冷暖多变。
初秋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老人、小孩和其他抵抗力弱的人群容易在此时出现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甚至腹痛腹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现代社会,人们在夏日往往会采用多种方式纳凉避暑,而反复冷热交替,不利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运化,也容易使胃气失司,抵抗病邪能力下降。通常,初秋时节是人体脾胃较为虚弱的时段,此时,病邪容易从外界侵入,如饮食生冷,寒邪客胃,又如暑湿困脾。
今天,周小青教授,就如何预防初秋时节的胃肠道疾病这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从日常饮食的角度给大家一些建议。
一
EARLYAUTUMN
#适宜食用的食物#
初秋时节
红豆
红豆为一种可药食两用的农作物。红豆药用可以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水消肿、通气除烦。初秋时节,脾胃易受暑湿,而红豆可使体内的湿热之邪及时排出,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南瓜
据《滇南本草》载:南瓜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止喘。《本草纲目》也记载,南瓜性胃肝、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消炎止痛、化痰排脓、解毒杀虫功能、生肝气、益肝血。食用南瓜,有助于脾胃正气恢复,消化功能提升。
莲藕
莲藕性质寒凉,具清热凉血的作用,又可健脾止泻、增进食欲、促进消化,有利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莲藕还有一定的健脾止泻功能,适宜于大便偏稀、不易成型的人群。
山药
山药不仅有“神仙之食”的美誉,还有“食物药”的功效,为一种经典的药食两用的食材。山药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的功效,对脾气虚弱、消化不良、倦怠乏力的人群尤为适宜。
粗粮
粗粮有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以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粗粮含有丰富的不可溶性纤维素,纤维素不被人体消化吸收,却可刺激胃肠蠕动与消化液分泌,有利于消化系统正常运转。此外,中医认为,粗粮有补益脾气的作用。粗粮熬粥,则更有益气护胃的功效。
二
EARLYAUTUMN
#适宜食用的菜品#
初秋时节
1
薏米红豆粥
基本食材
薏米二两
红豆一两,或薏米与红豆之比2:1。
白砂糖适量,依个人口味。
制作方法
1、将薏米、红豆按2:1配好,用温水浸泡半日;
2、将薏米、红豆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用猛火煮开;
3、煮开后改慢火煮至薏米烂熟;
4、最后撒上糖调味即可。
功效作用
薏米红豆粥具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适宜夏末初秋暑湿困脾而导致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不成形的人群。
注意事项
1、煮粥时可加入红枣,以增强粥的补中益气功能,兼可补血,但须将红枣劈开,使其更易煮烂。
2、我们一定要明白,红豆薏米粥和一般的小米稀饭是不一样的。它可以算是一种保健汤药,所以不宜当饭吃,不宜吃得过多,不宜空腹吃,否则导致腹泻、腹痛。
3、薏米红豆粥应该是在早饭后,午饭之前食用。上午这个时段是胃、脾经相继开始工作的时段,补脾胃的东西,这个时候吃,事半功倍。如果选择的时间不恰当,就会对人的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胃对食物的吸收。
4、薏米性寒凉,所以红豆薏米粥不建议脾胃虚寒人群服用。
2
凉拌马齿苋
基本食材
马齿苋半斤
生姜三片
大蒜两瓣
制作方法
1、将马齿苋的老根、老叶摘出后,用清水加盐泡十分钟,洗干净;
2、将马齿苋放入沸水锅内焯至变色,色成碧绿即可捞出,放入凉水内过凉待用;
3、将过凉的马齿苋捞出,沥干水分,放入容器中;
4、将生姜、大蒜捣泥,洒匀于捞出的马齿苋中;
5、放入适量盐、香油、醋,拌匀即可食用;
功效作用
《食疗本草》记载马齿苋"明目,亦治疳痢"。马齿苋清热解毒、散血消肿,主治热毒、血痢,湿热痢。凉拌马齿苋,有助于初秋腹泻患者更快痊愈。健康人食用凉拌马齿苋,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注意事项
1、下锅焯时,时间不要太长,否则过于软烂,失于原有鲜菜之风味;
2、马齿苋为夏秋之季节的野生菜,只宜应季采摘,过季不宜鲜食;
三
EARLYAUTUMN
#饮食请注意#
初秋时节
老百姓常有“贴秋膘”的说法,大意是入秋之后,需要多吃长胖,为过冬做热量储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饮食中的营养已经是足够的,对于过冬而言则绰绰有余。所以,对待“贴秋膘”,我们需要适度进补。切不可盲目增重,以免加重身体消化负担。初秋时节,暑湿尚存,脾胃之气尚需一定时间恢复。所以“贴秋膘”应随着时间推移,循序渐进,并且注意体重平衡,防止因为过度饮食造成肥胖、高血脂等疾患,或出现纳差、腹胀等症状。
此外,为保护胃气,防止脾胃运化受损,需忌生冷饮食,食用水果应洗净削皮,以免病从口入。
正所谓“一年四季,胃气为本”,养脾胃就是养健康。周小青教授交给大家预防初秋时节胃肠道疾病的饮食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把胃养护周全,人人活力十足。
END
周小青教授简介
周小青,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全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湖南省优秀回国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湖南省首批二级教授;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医诊断研究所所长;现任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曾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多项。擅长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老年性疾病及亚健康评估与防治和各类疑难杂症。
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创立证素辨证、微观辨证等多个学说,引领中医诊断学快速发展。中医诊断研究所主要开展病症规范化研究、计量诊断研究、四诊客观化研究、专科病证规律研究,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学术成果。
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
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牵头,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大学、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而成。该中心致力于数字中医药发展,即规范化为基础、客观化为前提、微观化为方向、数字化为标志,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
坐诊时间地点
周一上午
周四上午
湖南中医院国医堂
资料来源
周小青
文字素材
刁承林网络
图文排版丨刁承林
审核
周小青
周小青教授
经验集萃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guoxiu.net/xhblzl/5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