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真的属于海豚!
在小编的印象中,海豚是活泼欢乐,聪明爱玩闹的精灵;而虎鲸呢?海洋霸主,凶狠残酷,这完全是俩种完全不想关的动物啊!
但是小编在搜集海豚的资料的时候发现:虎鲸属于海豚科!这是啥概念?可以说虎鲸是一种海豚!
海豚家族是海洋哺乳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科,全球共17属37种,中国有13属18种。这里基于物种内在关系将他们进行了传统分类。
1
糙齿海豚亚科糙齿海豚(Stenobredanensis)
又叫纹齿长吻海豚、皱齿海豚,体长-厘米。体呈纺锤形、以背鳍处最为粗壮。牙齿表面有垂直细皱摺或脊,此为“糙齿”汉名的由来,也是该种区别与其它海豚的主要特征。
分布: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东南太平洋的热带至暖温带海域,偶尔也进入较冷的水域。中国见于江苏的黄海沿海、上海川沙附近的东海水域、南海和台湾基隆、苏澳、高雄附近海域。数量:美国大约头,墨西哥湾大约头,太平洋东部热带海域头。中华白海豚(Sousachinensis)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
分布: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数量:全球大约0头。大西洋白海豚(学名:Sousateuszii)
又叫大西洋驼海豚,嘴喙修长,额隆略呈圆形,背上突出的长隆脊只有成年者才有,隆脊的基部可能至少占身长的1/3,背鳍位于隆脊上,背部与体侧呈鼠灰色(有个体差异)
分布:已知的分布范围从毛里塔尼亚至喀麦隆,遍布西非沿岸,最南甚至可远及安哥拉。数量:尚无统计数据。土库海豚(学名:Sotaliafluviatilis)
又叫南美长吻海豚,身体粗壮。喙突起,额隆略呈圆形。背鳍呈明显的三角形,有时像钩子一样指向尾鳍。背部色深,为蓝至灰色。腹部颜色淡,为白至淡粉色。该种最大体长可达厘米。
分布: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数量:新世纪以来没有明确统计。2
海豚亚科白喙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albirostris)
又叫白鼻海豚、白喙小海豚、猎乌贼海豚,体型粗壮。成体长2.5~2.8米,体重~公斤。嘴喙短而厚,一般呈白色,也有呈暗灰色或斑驳的褐色(有个体差异)。胸鳍呈黑色,大小适中;胸鳍基部宽阔,末段尖锐。深色条纹从胸鳍延伸至嘴角。
分布:北大西洋及临近的巴伦支海、波罗的海、戴维斯海峡和科德角海域。数量:大约13万头大西洋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acutus)
又叫大西洋白侧海豚、跳跃海豚、弹跳海豚,前额和缓斜降。眼睛四周有黑眼圈。嘴喙上半呈黑或暗灰色,下半呈白或淡灰色。镰刀状胸鳍呈黑或暗灰色,胸鳍末端尖锐。深色条纹从嘴角延伸至胸鳍(有个体差异)。
分布: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罗群岛、法国、格陵兰岛、冰岛、爱尔兰、荷兰、挪威、俄罗斯、瑞典、英国、美国。数量:美国约有头,苏格兰约有头,圣劳伦斯湾至少头。暗色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obscurus)
躯体小而结实。头部从呼吸孔到喙端的斜降均匀。喙嘴不明显。背及尾鳍暗蓝黑色。胁侧到尾叶的对角区域有一深色斑带。眼下至鳍肢有灰色斑块。尾到背鳍有两条淡灰条纹。
分布:南美、非洲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克尔格伦岛的暖温海域。数量:数据季度匮乏。太平洋短吻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obliquidens)
又叫太平洋斑纹海豚、镰鳍斑纹海豚,体长一般为2-2.3米,体呈纺锤形,背鳍前部体粗圆,体背黑色或黑灰色,腹面白色。体侧自眼后越过鳍肢到腹面白色边缘呈灰白色区,背鳍基下侧至尾基之间的体侧也呈灰白色区。
分布:加拿大、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共和国、墨西哥、俄罗斯联邦、美国。在中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南海海域。数量:日本海域可能有头,美国海域约有头。沙漏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cruciger)
又叫十字纹海豚、威尔森氏海豚、南方白侧海豚,前额黑色。嘴喙厚短呈黑色。眼周围有黑色色块和白色斑纹。体侧大部分呈黑色,间有两条变异白斑带,一条从喙端过眼上向后延伸至胁侧,止于背鳍正前方;另一条从背鳍后延伸至尾叶,两条斑带缩至细条状相交于背鳍下。
分布:南极洲、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克罗泽群岛、凯尔盖朗群岛、新西兰、南非爱德华王子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数量:可能有头。皮氏斑纹海豚(学名:Lagenorhynchusaustralis)
又叫黑颊海豚、皮氏黑颊海豚、南方海豚,脸与颏呈灰黑色;嘴喙短而不明显。前额平缓斜降。眼睛周围有深色眼圈(某些个体眼周有颜色较淡的色块)。胸腹的白色与灰白部位之间有深色线条区隔。胸鳍小,末端尖锐、前缘弯曲,“腋窝”处呈亮白色。
背部以灰黑色为主。腹部呈灰白色。体侧各有一道灰白色条纹。背鳍以灰黑色为主,呈镰刀状。
分布:南美洲海域,南起南美大陆南端的圣马蒂斯,北到智利的圣地亚哥(南纬33°)和阿根廷的南纬38°一线。向南甚或扩展至德雷克海峡。数量:尚无有效的统计数据灰海豚(学名:Grampusgriseus)
又叫纹身海豚、黎氏海豚、花纹鲸,头部钝圆,无隆起,且于前端中线有一似三角形的凹陷处。全身的体色基本上都是灰色,但背部略微带有蓝灰色,腹面稍淡。
分布:主要生活在大陆坡和外大陆架(尤其是海底地形陡峭带)的深水区域,以及经热带贯通的南北半球温带海域。我国见于浙江洞头附近的东海,台湾苏澳、基隆、高雄附近海域和包括台湾南部及西南部水域的南海。数量:0年以来的数据:美国大约头,墨西哥湾大约头,日本近海大约头。宽吻海豚(学名:Tursiopstruncatus)
又叫尖嘴海豚,胆鼻海豚,宽吻海豚的身体为流线型,中部粗圆,从背鳍往后逐渐变细,额部有很明显的隆起。由于额部较大,所以头部吻突的实际长度较短。
全身灰黑色,颜色从脊鳍尖端附近的深灰色,逐渐变化到淡灰色,背鳍鳍肢及尾鳍上下面皆为灰黑色,腹部基本上上是纯白色。
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南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红海等温带和热带海洋中。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香港、和台湾海峡等海域。数量:全球至少头。花斑原海豚(学名:Stenellafrontalis)
又叫大西洋点斑原海豚,花斑细吻海豚、勒副喙豚、古氏喙豚、辔海豚,体长1.8-1.9米,呈纺锤形,背鳍近似三角形,后缘凹入呈镰状,位于体中部。
鳍肢较大,三角形,末端尖,眼周围有黑环。背鳍及尾鳍黑色,鳍肢上面黑色,下面的尖端部黑色。全身颇多不规则小斑点,背部的黑色区有灰斑,腹面的白色区有黑斑。
分布:仅分布于大西洋海域,从巴西南部到美国西部,东至非洲沿岸,间断分布于南大西洋西部水域。在我国仅见于台湾基隆、苏澳附近沿海,以及广东汕头沿海、广西钦州北部湾等地。数量:马里兰至芬迪湾,2,头;佛罗里达至马里兰,47,头。北墨西哥湾最有效的种群丰度估算总数为37,头。尚无西非及大西洋其它海域的种群数据资料。点斑原海豚(学名:Stenellaattenuata)
又叫热带点斑原海豚、弱原海豚、白吻原海豚,成体体长最大2.4m,重kg。新生幼豚无斑点,随后腹部先长出一些暗色斑点,之后身体的背面再长出淡色斑点;斑点的数目与大小会随年龄而增多。有些老年海豚斑点多到底色几乎完全不可辨认,身体的背部显得色泽很淡。
分布:分布极广,主要在热带海域,但亚热带与部分温带海域亦有分布。在我国仅见于台湾苏澳附近海域。数量:东太平洋海域估计有头,东北向的远海头,夏威夷头,北墨西哥湾头,美国东海岸头,东苏禄海头,其他种群未知。长吻原海豚(学名:Stenellalongirostris)
又叫飞旋原海豚、飞旋海豚、长吻飞旋海豚,成体体长1.29~2.35米,背部蓝黑色,体侧色淡,腹面白色,眼至吻突前基与眼至鳍肢各有一条黑色带,上颌黑灰色,下颌及腹面白色。成年体侧有稀疏灰白色斑点。
分布:南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皆有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40度——南纬40度之间。数量:3年,东太平洋头;2年,夏威夷群岛头;菲律宾头;墨西哥湾头。短吻飞旋原海豚(学名:Stenellaclymene)
又叫克莱门海豚、盔海豚,体小而粗壮,均长1.8米,腹部白色,两侧淡灰色且具深灰或黑色披肩,深灰色条纹沿体侧分布。腹部呈白色或粉红色,浅色部分或间杂小斑点,尤其是白色与灰色交接处。
分布:大西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包括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数量:仅在被墨西哥湾和美国东海岸有统计,分别为头和头。条纹原海豚(学名:Stenellacoeruleoalba)
又叫蓝白原海豚、蓝白细吻海豚、条纹海豚,雄性平均最大体长2.4米,雌性2.2米。有蓝色和白色的色斑,体侧面浅灰色,腹面白色至粉红色。鳍肢和背鳍为深灰色到黑色。
分布: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温带水域中、毗邻大西洋的地中海也有分布,在中国仅见于台湾苏澳附近沿海。大致分布范围为南纬40°~北纬50°间。数量:北墨西哥湾北部头,东大西洋比斯开湾头,中地中海头,太平洋头。短吻真海豚(学名:Delphinusdelphis)
体长1.5~2.4米不等,是体型最小的海豚之一,有四部分色斑,黑灰色至黑色的披肩,淡黄色至灰黄色的胸斑,浅灰色至中灰色的胁斑,白色的腹部。披肩在背鳍下方处下降并与尾柄的浅灰色相接,从而形成真海豚类特有的十字交叉状色斑。
分布: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至寒温带水域,活动距离从近岸到几千公里外的远海。经常出没于像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这样的封闭内海。数量:太平洋:头,大西洋:约519头;西地中海约19头。沙捞越海豚(学名:Lagenodelphishosei)
又叫沙漏海豚、弗海豚、弗氏海豚,体长一般在1.8-2.3米,体背部为蓝灰色或褐色,腹侧白色。背鳍、鳍肢、尾鳍皆为黑色。
分布:泛热带水域分布,大致在北纬30度-南纬30度之间的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数量:太平洋东部,东苏禄海,夏威夷群岛。3
露脊海豚亚科北露脊海豚(学名:Lissodelphisborealis)
又叫北鲸豚、温水无鳍喙豚,评价体长2.37米,腹部有细长的箪形白色区,全身大致呈黑色。下颚前端白色。腹部白色区在两鳍肢间较宽。雌性和雄性有相同体形和色彩图案,唯一性状差异是雄性体重较大、身体更长。
分布:北太平洋的温带深水区,大约在北纬30°~50°之间。加拿大、日本、墨西哥、俄罗斯、美国。数量:北太平洋估计头,美国西海岸约头,其他地区没有统计。南露脊海豚(学名:Lissodelphisperonii)
又叫南鲸豚、无背鳍喙吻海豚,成体长2~3米,南半球唯一没长背鳍的海豚,身上还有明显的黑白相间图案。尾鳍上面白色,背面深色。该种有几类不同的颜色变异,比如一些头部有白斑,体表和鳍的黑白色彩差异等。幼体有较柔和的棕灰色,而非黑白两色。
分布:仅栖息于南半球的温带至亚南极水域,大致在南纬30°~65°之间数量:尚无准确统计。4
黑白海豚亚科花斑喙头海豚(学名:Cephalorhynchus
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guoxiu.net/xhblzl/8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