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冬病”?
冬病,一般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关节冷痛等反复发作或加重。通常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体寒常见特征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穿长袖睡衣、穿袜子。02什么是夏治?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03为什么“冬病”要“夏治”?
中医常说“春夏养阳”、“天人相应”,热夏属阳,阳盛则腠理(皮肤)开,气血运行旺盛。此时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可起到疏通经络、鼓舞阳气、调理气血、调节人体的肺脾肾功能的目的,从而达到驱邪外出、增强脏腑机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降低发病频率的作用。04哪些“冬病”适合“夏治”
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在春夏治疗都会比其他季节治疗效果好。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炎、冻疮、胃痛、颈椎病、慢性腹泻、感冒、部分虚寒妇科病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其中尤以呼吸道疾病、气管炎、哮喘病、膝关节疼痛、冻疮等效果显著。具体如下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5.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6.慢性皮肤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7.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其他
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冬病夏治冬病夏治艾灸效果好
艾灸能行气通络。《扁鹊心书》中有云:“扶阳之法,艾灼第一”,点燃的艾草渗透穴位后,调节身体阴阳,提高身体免疫力,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正是这个道理。使用灸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要比常规的治疗快一半的时间。三伏天做艾灸治疗冬病,又叫“三伏灸”,艾灸本来就是通过燃烧发热刺激穴位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功效。故在“三伏天”施艾灸治疗,“祛动”寒气的能力更强,更能将冬病夏治的理论贯彻到底,效果更是事半功倍。假如是对艾灸稍有了解的人,在弄明白了冬病夏治的原理之后,估计就会想到艾灸不正好适合冬病夏治吗?的确如此,事实上中医一直便有用艾灸冬病夏治的传统,简单方便,效果实用,艾灸起来也没有任何压力。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冬病夏灸的常用穴位:1、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经穴。又名“百劳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是人体三阳经和督脉交会的大穴,又称督脉之海,有总督诸阳之义,能主宰全身。阳气不足的人会出现怕冷、易感冒、体质弱等情况。这种情况可以刺激大椎穴,来振奋阳气、抵御外邪。大椎穴主要调理:外感、虚劳及心神疾病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盗汗、神经衰弱、中暑、呕吐、霍乱、风疹等。2、天突穴
天突穴属任脉,阴维脉与任脉之交会穴。穴位位于胸骨上窝,穴深部是气管。气管上连咽喉,下通于肺,属于肺系。正因为天突穴位于肺系之咽喉要道,因此刺激天突穴可以起到宣肺气、利气道、化痰浊而止咳平喘。此外,天突穴还可以治疗咽喉肿痛、失音嘶哑等病症。艾灸天突穴对于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有很明显的效果。3、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肚脐下三寸。由于关元穴位于人体下腹,而下腹部的深处即为人体的盆腔,中医理论认为,穴位都有近治作用,即对所在区域内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女性盆腔内有子宫、卵巢、输卵管等器官,与女性的生理及孕育密切相关。常灸关元,对各类妇科疾病如痛经、白带过多以及男性的前列腺炎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4、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膝下,是大补的穴位,有补益脾胃,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为保健要穴。“药王”孙思邈曾提过:“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就是要经常艾灸或按摩足三里这个穴位。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气虚血虚、消化疾病首选足三里。5、中脘穴
中脘穴为胃经募穴,保健强身要穴,人体的万能胃药,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灸中脘穴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中脘穴的主治疾病为: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pingguoxiu.net/ftxhbl/7864.html